1950年,朝鲜战争爆发,而新中国的成立才刚刚不到一年,战火迅速蔓延至中国的边境。毛主席深知此时若不采取果断行动,必将面临更大的威胁,于是他说道:“打得一拳开,免得百拳来”,决定派遣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。
当时,刘居英正担任中长铁路管理局的领导,同时兼任东北军区运输司令。他在志愿军入朝作战后,承担了铁路运输这一重要职责。为了保障志愿军的大后方资源能够顺利送达前线,刘居英必须迅速搭建一条贯通中朝的运输线路,并且确保驻扎在朝鲜各阵地的志愿军能够按时收到物资。
美军发现志愿军的弱点后,集中精力破坏补给线,企图通过“绞杀战”彻底摧毁这条生命线。在这个危急时刻,刘居英提出了一个至关重要的建议,得到周总理的批准后,他迅速组织起了中朝联合铁道运输司令部前方运输司令部,亲自担任指挥,并兼任政委。很快,他带领着运输部队从沈阳前往朝鲜,开启了一场前所未有的后勤保障战役。
展开剩余81%在刘居英的指挥下,由铁道兵、高炮部队以及数千名铁路工人组成的队伍,冒着敌机的轰炸,在硝烟弥漫的战场上进行铁路抢修。与此同时,刘居英所率领的高炮部队,以精确的火力守护着这条铁路线,形成了一道坚不可摧的防护网。就这样,志愿军在这条“打不烂、炸不断的钢铁运输线”上,源源不断地获得了物资支持,为战斗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。
一年之后,志愿军召开后勤会议,刘居英向周总理汇报工作,周总理对他的表现给予了极高的评价,称:“没有刘居英,抗美援朝的结局可能会被改写。”
然而,建设一条运输线在和平时期都已经非常困难,何况是在战火纷飞的朝鲜战场。随着志愿军投入作战,战线不断南移,前线胜利的同时,也使得后勤保障的压力急剧增加。为了打破美军封锁补给线的企图,志愿军不断加快建设运输线。
美军察觉到志愿军的运输路线是其弱点,于是决定集中力量摧毁它。美军不仅对铁路桥梁、隧道以及补给枢纽等关键设施展开猛烈轰炸,还频繁派遣战机进行空袭,甚至在交通干线附近散布路障,企图彻底切断志愿军的补给线。随着美军持续空袭,志愿军的运输线遭受重创,许多车辆被炸毁,关键物资紧急短缺,几乎完全依赖国内的物资支援。
为了应对这种困境,志愿军迅速召集了紧急会议,决定重建运输路线。刘居英再次被委以重任,带领多支兵力开始抢修铁路。为了确保物资的顺利流通,刘居英采取了“抢修和反击并重”的策略。士兵们日夜奋战,尤其是在敌人的空袭下,他们用生命修复铁路,同时构建起强大的防空火力网,以保卫这条通往前线的生命线。
不仅如此,朝鲜民众也积极参与到这项艰巨任务中,志愿军和朝鲜人民携手努力,终于在极其恶劣的条件下恢复了基础运输线路。刘居英随后对铁路进行进一步的优化和加固,借助创新技术和改进的装备,使得铁路在更加严苛的战场环境中保持了稳定运作。
而在敌军的连番轰炸下,志愿军在没有重型设备的情况下,凭借着惊人的毅力成功开辟了一条条生命线。有的志愿军甚至冒着敌人的炮火前往抢夺物资,每一趟运输列车上装载的不仅仅是武器和弹药,更有祖国人民辛苦省下的粮食、药品和衣物,这些物资对前线的战士们而言,都是生命之源。
为了最大限度节省时间,刘居英还创新性地解决了火车上煤和加水的难题。在每次列车进站时,提前准备好备用车头,迅速替换原车头,确保列车尽快发车,从而减少敌人空袭的机会。
1951年秋至1952年夏,刘居英指挥志愿军展开了两轮大规模的公路建设。不到一年时间,四条主干公路从鸭绿江直通前线,连接了东西海岸,并铺设了多条支线,形成了内外联通、相互补充的运输网络。这些道路不仅宽阔,而且隐蔽,有效规避了敌人的空袭,直到今天,部分道路依然在使用。
然而,随着战线的不断拉长,后勤保障的难题愈加突出。为了解决物资供应的脱节问题,刘居英创新性地提出在各个节点设置供应站,确保前线部队能够根据实际需求及时获取物资。这一举措大大提高了供应效率,解决了运输路线无法直接到达前线的问题。
战争结束后,据统计,志愿军后勤保障系统中有超过四万八千人获得了功臣称号,七百多个集体单位也受到嘉奖。许多英雄在那片战火纷飞的土地上献出了生命,他们的英勇事迹永载史册,成为中华民族的骄傲。
发布于:天津市国汇策略-股票杠杆10倍-中国股市杠杆-线下配资公司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